藍屋策略:化舊為寶的秘方

位於灣仔的藍屋建築群,是香港文化保育界的表表者。在2017年,藍屋獲聯合國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,更得到最高榮譽的卓越大獎!這是香港首次奪得這個獎項。

保育界典範

在灣仔,有一座外表平庸的老唐樓。它的外型並不漂亮,也沒有甚麼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。儘管如此,這棟舊樓曾獲聯合國的保育獎項,是一個令香港揚威國際的重要文化遺產!

位於灣仔的藍屋建築群,是香港文化保育界的表表者。在2017年,藍屋獲聯合國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,更得到最高榮譽的卓越大獎!這是香港首次奪得這個獎項。

藍屋建於1922年,至今已有百年歷史。它本是一棟唐樓,裡面曾經有酒莊、雜貨店、武館、醫館、義學(提供免費教育的學校),以及鮮魚商會的會所,見證著灣仔區近百年來的發展。

現在,藍屋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營運,以租金作為主要收入。除了星期三以外,每天都會舉辦免費導賞團,宣揚藍屋的歷史。你可能會問:這聽起來沒甚麼特別,藍屋憑甚麼得到國際性獎項?

藍屋建築群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。其實它本非藍色,只是在1997年翻新時,政府倉內只剩藍漆,才變成這樣。

藍屋自救史

要知藍屋獲獎的原因,就要從最初說起。在2006年,香港房屋協會宣佈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,把藍屋發展為茶藝博物館。這本來沒有不妥,但房協有一個要求:他們要趕走藍屋的原居民。

這使當地的居民非常擔憂。除了是原居民會被趕走外,他們也害怕房協會把藍屋內最有特色的木製樓梯、天花等內部結構拆除,使重建後的藍屋只剩下一個沒有靈魂的古蹟空殼。

更令人氣憤的是,房協的計劃完全不透明。雖然房協聲稱會「以原有歷史背景的茶業及醫療為主題,將該地區發展成為一個主題旅遊點」,卻沒提在「景點化」後,如何避免破壞周圍的社區文化。

在一番周旋後,居民的訴求終被接納,但房協也因而退出計劃。最後,聖雅各福群會與當地居民合作,提出一個「由下而上,以民為主」的重建活化方案,最終得到政府的批准。

2017年,藍屋獲聯合國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,更得到最高榮譽的卓越大獎,是香港首次奪得這個獎項。

團結的力量

正因經過這場運動,居民終於明白到:要保育成功,就必須要「以民為主」。在不同的運作上,藍屋不但是當地居民為先,也積極鼓勵他們主動參與。這與很多「官僚主導」的管理模式很不同。

例如,藍屋積極充當「社區會堂」的角色,協助社區的經濟發展。他們的「社區經濟互助計劃」提供一個買賣平台,讓街坊有機會互相交易,創造社區內的經濟效益。

此外,要成為藍屋的租戶,不是有錢就會被接受。申請者要參與藍屋的「好鄰居計劃」。除了每月邀交會員月費外,亦需定期出席居民大會及其他活動,以實踐共同居住和承擔的目標。

由此可見,要加入成為藍屋的一分子,需要經過精挑細選。這是為了確保每一位的參加者,都認同他們的使命。這不但使藍屋各戶更加團結,也令他們的運作可更長遠持久。

位於藍屋地下的時分天地公所。它除了是義賣店,也是當地的社區會堂。在每月的第一週有居民的例行聚餐。

獲獎的秘方

藍屋的成功之處,在於他們能夠取得賺錢與保育的平衡。香港政府固然一直保留很多舊建築,但在保育之餘,又要收支平衡,並不容易。如果管理不當的話,便有可能會有兩種偏差。

第一種偏差,就是過度商業化。有些活化建築,變成了現代化的高級商場、酒店和食肆等等。雖然它們很賺錢,但都已遺失了原來的風貌,找不到昔日的文化氣息。只剩軀殼,沒有靈魂。

另一種偏差則相反,就是收支不能平衡。例如茂蘿街七號,曾被開發成「灣仔動漫基地」,想推廣本地的藝術文化。可惜,由於經營不善,在合約期滿後,動漫基地便靜悄悄地被停辦了。

藍屋能得到聯合國的獎項,是贏在他們的保育策略。他們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居民,更吸引了社區的參與,為所有人帶來更大的價值。到底這種運作模式,對香港這個城市,有甚麼啟示?

藍屋建築群的職員向本會講解藍屋歷史。原來建築內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,每一個都有背後的歷史故事。

本土要特色

一場疫情,令香港旅遊業意識到本地市場的重要。除了訪港旅客大減,很多外國名店如LV、Fendi也退租了香港的店鋪。要令旅遊業生存下去,就不得不開辦專為本地人而設的旅遊團。

雖然近年政府做了不少工作,但長遠來說,把本土特色發揚光大,才是發展本土遊旅業的關鍵。當香港佑寧堂、灣仔錫克廟,和粉嶺戲院等百年建築相繼倒下,還剩下甚麼地方值得參觀?

也許你會覺得,把舊建築變成景點,最少要數年才可。對於目前的旅遊業來說,實在是遠水救近火!即使如此,事情總要有第一步。否則,若將來再遇相似情況,我們還是在原地踏步!

由此可見,要香港旅遊業從疫情中復甦,保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讓舊建築有「經濟價值」,不一定要重建成商場或豪宅。相反,把文化保育結合經濟發展,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。

位於藍屋地下的林鎮顯醫館舊址。林鎮顯的叔叔是黃飛鴻之徒「豬肉榮」林世榮。他的遺孀依然住在藍屋內。

保育也永續

在2020年,疫情肆虐全球。有鑑於此,國際青年商會推行了一個名為RISE的新行動,協助各國從疫情復甦。RISE呼應多個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,其中一個便是第11項「可持續城市及社區」。

說起可持續發展,一般人只會想到環保、減碳等等。其實,在「可持續城市及社區」內,其中一個細項便是「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」。換句話說,文化保育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環!

剛才已提過,舊建築的保育,對發展本土旅遊業有莫大幫助。其實,除此以外,它們也是我們的集體回憶。若果保育得當,不但可以令社區更加團結,也能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。

因此,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積極公民組織,國際青年商會非常重視社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。說到這方面,作為其中一個地方分會,海港青年商會亦非常落力,保存香港的本土文化。

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第11.4項:「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」。

小店大進化

海港青年商會是香港的其中一個青商分會,創立於1976年,至今已有45年歷史。雖然本會的會員都是義務工作,但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有意義的活動,致力傳承香港的文化。

例如,本會在過去幾年,舉辦了一個名為《青年有SAY,小店有機》的工作計劃。我們協助富有傳統特色的地方小店,採用數碼化的全新經營策略,克服因疫情所帶來的種種挑戰。

在這個活動裡,我們鼓勵年輕的參加者積極獻計,讓傳統小店嘗試更多與時並進的營商手法。與藍屋的經營模式一樣,我們借助了民眾的集體參與,讓這些本土小店繼續營運下去。

最終,在國際青年商會的世界大會上,這個活動被選為全球最出色的三大工作計劃之一。這對我們是莫大的鼓舞,也讓我們更相信:文化傳承的工作,是所有青年積極公民的責任。

海港青年商會的《青年有SAY,小店有機》活動,協助本地具有傳統特色的小店轉型,保存本土文化。

總結

成功的保育,不是留下建築物的外殼便可以,還要顧及建築內的文化氣息,以及周邊的社區網絡。與此同時,營運也要收支平衡,使保育工作可以持續營運。

藍屋的模式非常值得參考。它不但讓保育與收益並存,也落實了一種「發自社區」的管理。這不但使參加者的信念一致,也能讓社區更團結,使保育力量更持久。

另一方面,由於疫情的關係,香港旅遊業更加重視本地的遊客。加強本土特色,是復興本地旅遊的重要關鍵。當中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要懂得保育舊建築,增加對遊客的吸引力。

除了舊建築外,很多代表著本土文化的事物,例如是傳統屋邨小店等,也值得我們保護。假如你是18至40歲,也希望為建設香港盡一分力,不妨考慮加入我們。電郵:communication@hjc.org.hk

海港青年商會的採訪隊在藍屋外合照。

Discover more from Harbour Lights

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.

Continue reading